学习新思想
学习新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新思想

《福州日报》理论版全文刊登我院曾正滋教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文

发布日期: 2023-03-14浏览次数: 240

2022年12月22日,《福州日报》理论版全文刊登我院曾正滋教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

  

附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根本立场的世界观;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联系观的基本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理论形态。

  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人民造福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我是红土地的孩子”的赤子之心,对人民怀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两赴军营”,指点了“山下开发,山上‘戴帽’”的绿色发展之路;“三进下党”,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帮助宁德人民摆脱贫困;提出“四个万家”,丰富了“菜篮子”,摆满了“肉案子”,充实了“米袋子”。从党的十八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二十大“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人民至上”这一宗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逻辑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还担当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宽广的国际视野,注重中外的民心沟通。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结交了日本朋友塚本幸司,圆了加德纳太太的鼓岭梦,打下“海丝”联通的坚实根基;担任总书记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实践观和发展观:

  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特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根本上来源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信自强,自立自主,走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道路。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立足实际,量身打造,为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为宁德指引“念好山海经”“经济大合唱”的摆脱贫困方略,为福州擘画“3820”战略工程;担任总书记以来,反复强调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生动体现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在特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但新事物并非全然否定旧事物,而是辩证地否定与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总结推广了“晋江经验”,“科特派”制度从福建推向全国。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又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许多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具体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以满腔热忱对待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以新理论实现新发展。

  矛盾观和联系观: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必然要求。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要求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理论创新就是要解决时代的真问题、大问题。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风格。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科学应对木兰溪治理的技术难题,用“明沟降水法”等一系列创新办法实现“豆腐上筑堤”;果断应对集体山林的“五难”困局,拍板决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定了林农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强烈使命感和政治担当精神,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做到各个领域的全面部署,又前所未有地把科技教育、依法治国、国家安全单列成章,重点部署,充分显示党中央补短板、强弱项、固安全的鲜明指向。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内涵要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对立统一的共同体,这就是系统。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和当今中国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系统观念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领导推进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各项事业的过程中,习近平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统筹推进。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果断保护三坊七巷,守护城市文脉;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省战略,推进环境保护;大力推动对口扶贫、闽宁协作,创造了“闽宁经验”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引领十四亿中国人民走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平发展道路,彰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一体推进、胸怀天下的宏大气象。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

 

Baidu
sogou